在明朝的一個風和日麗的甲辰六月,西湖畔的柳絲輕拂水面,波光粼粼,一派寧靜祥和之景。此時,文壇巨匠董其昌,身著淡雅儒衫,手持折扇,漫步于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。他的心中,卻藏著對書法藝術(shù)的無限熱愛與追求,尤其是對王羲之之子王獻之(世稱大令)的墨寶,更是情有獨鐘。
(董其昌畫像-來源于百度百科)
一日,董其昌偶得一訊,說是在西湖邊的一所古樸僧舍內(nèi),藏有一件稀世珍寶——王獻之的《快雪時晴帖》。此帖不僅被宋代書法大家米芾譽為“天下第一子敬書”,更因其獨特的“一筆書”風格而名揚四海。董其昌聞訊,心中大喜,即刻前往探訪。
踏入僧舍,一股淡雅的墨香撲鼻而來,董其昌環(huán)顧四周,只見墻上掛著一幅幅古樸的書法卷軸,而正中央,正是那幅讓他魂牽夢繞的《快雪時晴帖》。然而,當他仔細端詳之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此帖并不完整,開篇的“十二月割”等字已不知所蹤,而“慶等大軍”以下的部分更是殘缺不全。盡管如此,那份超凡脫俗的筆意與神韻,仍讓董其昌為之傾倒。
回想起米芾曾言,古人得大令之書,往往割剪一二字售予愛書之人,導(dǎo)致許多古帖支離破碎,難以卒讀。董其昌不禁感慨萬分,他深知,這樣的做法雖滿足了部分人的私欲,卻是對書法藝術(shù)極大的褻瀆。于是,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,來彌補這份遺憾。
回到家中,董其昌翻箱倒柜,找出了珍藏多年的《淳化閣帖》等書法典籍,仔細比對王獻之的筆法與字形,試圖用最接近原貌的方式,為《快雪時晴帖》補全那些缺失的部分。這項工作異常艱巨,需要極高的書法造詣與對古帖的深刻理解,但董其昌樂此不疲,沉浸其中。
數(shù)月之后,當董其昌再次來到西湖僧舍,將補全后的《快雪時晴帖》展現(xiàn)在眾人面前時,無不為之驚嘆。那流暢自然的一筆書,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,重新煥發(fā)了生機。董其昌題下跋文,記錄下了這段修復(fù)古帖的佳話,并感慨道:“以閣帖補之,雖非原貌,亦足慰人心,實為千古快事也?!?/strong>
從此,《快雪時晴帖》在董其昌的妙手之下,得以更加完整地展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,成為了書法史上一段不朽的傳奇。而董其昌,也因其對書法藝術(shù)的無私奉獻與卓越貢獻,被后世銘記于心。
《快雪時晴帖》作品賞析
關(guān)注四藝同修,讓生活更藝術(shù)!
董其昌跋曰:大令此帖,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,又名為《一筆書》,前有'十二月割'等語,今失之,又‘慶等大軍’以下皆闕,余以閣帖補之,為千古快事。米老嘗云,人得大令書,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,以此古帖每不可讀,后人強為牽合,深可笑也。甲辰六月觀于西湖僧舍,董其昌題。